印章成沪上标配 年轻人"敲章"感受别样文旅乐趣

来源:解放日报

【编者按】在刷脸认证已十分普及的今天,年轻人正从“敲章”这件父辈们昔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中,感受到别样的文旅乐趣。

半天油墨就耗尽,印章成博物馆、景点标配

年轻人“敲章”感受别样文旅乐趣

■本报记者 简工博

“太受欢迎了,前一天晚上刚换上的油墨,不到中午就需要调换。”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在最后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准备了数枚印章供观众敲印收集,大受欢迎。

近年来,“敲章”成了博物馆、美术馆、各景点乃至文创商店、咖啡馆的标配,吸引不少年轻人打卡敲章,还衍生出相关文创产品和消费链条。

在刷脸认证已十分普及的今天,年轻人正从“敲章”这件父辈们昔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中,感受到别样的文旅乐趣。

传统文化的印记

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是上博举办的第一个古籍专题展,展出的馆藏66部宋元古籍有许多举世稀见的国宝级珍品或孤本。

“这些古籍上几乎都敲着大大小小的印章,这些印章记录着一本古籍的作者和曾经的保存者的珍视和感悟。”来参观展览的年轻白领沈渝小时候学过书法,对大大小小的印章十分熟悉,“即使不论印章的意义,红色与墨色的搭配本身就很美”。

展出的每件藏品上,几乎都能找到印章的踪影。首件展品《妙法莲华经》杜遇写本,除了以金粉书写的“佛”字和银粉书写的正文,还有两枚红色印记;另一件重要展品《王文公文集》,因南宋初期纸张短缺,将公文纸张或私人信件“二次利用”刻印成书蔚然成风。此次特意展出了一页该文集背面,上面印有“向氏珍藏”,应是跨越北宋、南宋,绵延二百余年的宋代河内向氏家族,该书用纸应是曾任舒州知州的向汮所用的公文纸。

古籍也是书写与刻印的艺术。展览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展示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记录描绘梅花情态的木刻画谱《梅花喜神谱》如何以刻印成书,还放置了数枚印章供观众敲章。《梅花喜神谱》上藏家吴湖帆的葫芦形“至宝”印和取自书中梅花图案的“凤朝天”印,是不少人心中必敲的印章。

其余印章同样取自展出古籍上的印章,“天下无双”是《杜工部草堂诗笺》藏家朱之赤所用印,“神物护持”则来自《怀仁集王圣教序》。“每一枚印章既承载传统,在现代又是一种祝福。”沈渝说,展览最后的敲章环节,与展览内容呼应,“是一件不可或缺又免费的纪念品”。

这些印章有多受欢迎?据介绍,有时头天晚上刚刚换好油墨,当天不到中午就用干了。上博一楼提供设计成古籍书页的导览册,成了热门的敲章载体,常常开馆一小时后就被取空。一些场馆的印章甚至会因为观众太热情被敲坏。

另一种生活标记

近年来,印章已成为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景点的标配,不少书店、文创产品店和咖啡店也纷纷加入其中,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

上海提供敲章点的数量之多,超乎不少人想象。有网友晒出自己在上海的敲章记录,比如在北外滩来福士广场步行可达的范围内,搜集到了66枚印章。从杨树浦驿站、北外滩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些敲章点构成一张发现城市文化地标的地图。而在外滩至南京路一线,有网友搜集到超过100枚印章,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大剧院等文化地标均提供敲章服务。就连浦东滨江步道边的驿站望江驿,也提供多枚印章。

这些文旅场所有多会玩印章?不少博物馆在举办特展时,就会推出相应的“限时”印章,吸引“集章族”前往打卡。此前上海博物馆在举办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期间,就推出过数枚印章,比如举着向日葵的梵高印章,有人在这里一次敲了10枚不同的章。

一枚小小的印章,也承载起这些场所文化传播的功能。上海博物馆的“常规”款印章,就有镇馆之宝大克鼎和商鞅方升的形象。杭州博物馆今年推出的兔年主题印章,没用常规的兔子图案,而是将馆藏海派画家任薰、任熊兄弟的两幅《嫦娥图》刻印成章。

许多展厅、书店、咖啡店等场所也纷纷顺应年轻人这一爱好,推出相关印章。位于武康大楼底层的城市交集,推出多款免费印章,消费一定数额后还可以解锁更多印章,其中一款超大印章将整个武康大楼形象刻印出来。

“这些章设计得很美,提取了目的地最重要的文化元素。”在武康大楼等待敲章的江苏盐城游客陆女士说,印章就像城市留给游客的纪念品,寻章的过程串起游览线路,增加游览乐趣。她的同伴孙女士则表示,敲章是一种生活记录,“回家之后翻翻本子,唤起旅行的记忆。这比拍照打卡更文艺。”

敲章有啥好玩?

印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象征着一种认证与许可。如今便利的刷脸认证已十分普遍,年轻人为何喜欢起敲章这件事?

在上海博物馆出口,在导览页敲上章的观众罗巍将导览页放进一本牛皮纸笔记本里。这个笔记本与传统的笔记本不同,牛皮纸折叠成一个个敞开的口袋,可放置各类纸质品。“这是专门用来收藏票据的。”罗巍说,他会将有意义的票据放进去,在空白处注明日期,再写下简单感受,“比文字记录直观。”

在与城市的交集里,为了盖上那一枚巨大的印章,许多人首选消费的便是空白的手账本。与传统的记事本类似,这些手账本也是用来随身做记录的,但与记事本以文字记录为主不同,许多手账本没有格线,以手绘、贴纸、照片乃至植物标本为主,文字只是辅助——印章是非常受欢迎的创作元素。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晒出自己沿西湖打卡敲章,辅以寥寥数笔,竟然勾勒出西湖风景图画。

“我对敲章最深的记忆来自上海世博会的‘世博护照’。”家住浦东新区周浦镇的刘斐从事文化相关工作,对这款产品赞不绝口。他发现,一些文创机构如今也推出了类似将印章原有功能融入当代文化生活的设计,“不仅让旅游更有乐趣,也让文化回味悠长。”陕西历史博物馆就开发了一款文创产品“通关文牒”,观众参观时每到一处,可以敲上代表性文物印章,参观完毕即“通关”完成。

在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上,有人推出“代敲”服务,记者询问获悉“生意”一般。“这又不是伴手礼、纪念品,如果自己没有参观游历,拿到手上也没感觉。”罗巍表示,敲章最重要的就是与自己的文化旅游生活绑定。

不过,刘斐发现,上初中的女儿会和同学、网友交换印章。“这让我想到小时候跟同学交换邮票。印章一直在那里,敲章没有投资炒作的基础。这种交换更像是一段经历和感受的相互交流,我支持这样的玩法。”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