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地关爱低健康素养人群

作者:孙柳燕 来源:湛露网

  3月29日,第30个爱国卫生月暨第28届上海市健康教育周启动,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同时发布的2017年的调查显示,自2008年上海市开展健康素养监测以来,市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具备健康素养的市民所占的比例从2008年的6.97%,上升至2017年的25.36%。
  然而历年来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老年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得分指数和综合指数最低,据2016年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海市60-69岁年龄组具备健康素养的仅为19.65%,45-60岁年龄组次之,具备健康素养的为21.23%,30-45岁年龄组具备健康素养的为31.02。60-69岁年龄组的老年人健康素养测试所得的平均分最低,属于低健康素养水平。
  老年人低健康素养主要表现为:一是健康意识较薄弱,对于身体发出的警告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对于健康的认知存在缺陷,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偏低,不少老人认为“无病即健康”。三是有不利于健康消极的行为,如吸烟、饮酒、滥用抗生素、久坐不起等。四是老人一旦出现健康状况,或是“病急乱投医”,或是漫不经心,如一些老人对待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够重视,不能定时测量血压,不能坚持用药等。
  低健康素养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低健康素养使老人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医疗资源利用率低,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老年人住院率及死亡率增加。国外有研究表明,低健康素养的住院率是高健康素养的两倍。老年人低健康素养还会影响医患沟通,不能很好地遵从医嘱或自我保健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当今复杂的医疗保健系统,导致个人和国家医疗支出增加。低健康素养老年人容易被伪医学欺骗,一些老年人对于离奇古怪的所谓“新治疗途径”,如“气功治病”、“绿豆治百病”等深信不疑;他们被某些机构竭力吹嘘的保健品和“神奇”的医疗器械的疗效所忽悠,不惜倾囊购买,上当受骗;甚至有老年人相信邪教组织散布的“信了大法有病不治自愈”的谎言而误入歧途。
  上海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向高龄化社会迈进,更多地关爱老年人群,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对推进上海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以恰当形式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在对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中,注意内容和形式上的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通俗性;选择难度、可读性及内容均适宜的、与老年人的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健康教育材料。针对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变化,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鼓励老年人及其家属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及时评价老年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加强对老年人运用网络学习健康知识的辅导,帮助他们在信息和资讯的网络海洋里,获取可靠的健康科普知识。
  2. 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技能。指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针对他们行为和技能素养的缺乏,进行示范性教学,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让老年人参与实践,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自我护理能力。指导老年人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饮食、运动等科学合理的行为方式,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应用现场模拟演练的方法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参与常见慢性病突发状况的急救和处理。鼓励家属对老年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监督。要了解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善于疏理他们的心理问题,排除不良的心理因素,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开发老年人健康素养评价工具,建立老年人健康素养监测与评价系统。目前对人们的健康素养测定工具主要是成人功能性健康素养测试和成人医学素养评估,这些工具并没有考虑到性别、年龄、文化等因素。老年人是一类特殊的人群,应开发符合老年人专门的健康素养评价工具,着手建立健康素养固定监测点,开展连续、系统的动态监测,完善老年人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掌握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现状,预测他们的健康素养水平的变化趋势,分析对他们健康素养影响的因素,制定干预策略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及时调整政策方向。
  4. 完善社区医疗护理服务,提高老年健康素养。健康素养与社区护理服务涉及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密切相关。要依托社区全科医生,让他们成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主力军,在全科医生的培养过程中,设立健康素养模块,牢固树立健康素养的意识。社区医务和护理人员要真正把健康素养这一概念全面引入到社区医疗和护理服务中来,形成以健康素养为切入点的工作模式,注重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结合,以提高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
  5. 加快项目实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上海市爱卫办自2007年开始,在社区推广“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项目”,其主要形式是:居委会招募组员、组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健康支持性工具,并在小组活动时进行指导,帮助组员学习健康知识、制定个人健康计划,进行定期交流。调查资料表明,老年人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在健康知识的“知、信、行”方面都有了明显变化,如慢性病防控的知识和健康素养普遍提升,自我控制和干预疾病的能力不断增强,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目前,上海已有2.6万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42万居民参加。建议有关部门创造条件,加快项目的实施,吸引更多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