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治艾滋病中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作者:孙柳燕 来源:湛露网

  今年(2020年,编注)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世界卫生组织在1988年1月确定了世界艾滋病日,号召各国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活动,宣传和普及防治艾滋病的知识。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强政府、部门、社会和个人的合作,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挑战。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报告的现存艾滋病感染者104.5万例,性传播比例在95%以上,其中异性传播占70%以上。
  以目前的医疗条件,艾滋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感染治疗、抗病毒治疗(鸡尾酒疗法)、抗肿瘤治疗、免疫调节及免疫重建治疗等方法。但目前全球还缺少有效的疫苗、药物和手段,治愈艾滋病任重道远。
  在对艾滋病的防治上,目前我们一是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比如新药物开发、疫苗运用、更有效的干预手段等;二是注重制度设计,比如出台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防治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了治愈率,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期。制度设计使得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维护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有法可依,有保障和有序地进行。
然而我们在艾滋病的防治中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和制度设计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弘扬人文精神、实施人文关怀的作用,在防治中努力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在医学中始终贯穿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一门以人体健康为研究与服务对象的学科,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兼具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始终和自然与社会紧密相连。人的身体来于自然,人的精神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人体健康是人类所有活动、无论是自然活动还是社会活动的基础,而医学就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说科学精神是以人本为物的理性态度对待疾病以及病患,那么人文精神则是兼计利害,秉持着人不等同于物的观点对医学行为进行人文阐释及引导。
  “医乃仁术”,自古以来,医疗行为就被赋予了极强的人文含义,行医者正是在此基础上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赖。所谓“大医精诚”,指明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引领着古往今来的从医者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现代医学和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取得医学上的奇迹,然而过度依赖科学技术,使现代医学陷入“科技迷信”之中,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病人成为了“机器”,人的生命有时被具象化为人的肌体,生命的概念变得更物质化了。医生的职业日益冷漠,给病人带来的是不近人情的冰冷感受。这使现代医学陷入困境,面临“医患矛盾激化”等棘手的问题。人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理念重新回归,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地位,作为医疗服务的对象,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也越来越受重视,积极提倡“以病人为中心”, 彰显了医学的人文关怀。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新的高度上融合,将促进现代医学更健全、更完善地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十分重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在防治艾滋病中的作用,这体现在历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中。如1999年的主题是“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倾听、学习、尊重”, 倡导倾听儿童和青少年的心声和想法,共同讨论涉及他们的各种问题,包括性与艾滋病。开展与他们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以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并懂得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毒和珍爱生命。2003年的主题是“相互关爱,共享生命”,强调以消除歧视、倡导关爱的精神,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创造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2009年的主题是:“普遍可及和人权”,强调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的普遍可及是保护人权的当务之急,敦促修改对艾滋病人有歧视性的法律条文,兑现保护人权的承诺。2010年的主题是“正视艾滋,尊重权益:点亮反歧视之光”,动员人们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他弱势人群的人权,增进对防治艾滋病、以及战胜与艾滋病毒相关的各种污名化与歧视的所做出的努力的支持。
  “向‘零’艾滋迈进”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防治艾滋病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实现“零艾滋”的目标,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要按今年世界艾滋病日活动主题的要求,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携手共担防疫抗艾的健康责任,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要更加重视发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作用。科学精神尊重科学的价值和社会作用,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的精神动力,指引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持续的进步;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指导人类文明的走向,并影响科学技术向有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科学精神求真求实,人文精神求善求美,在防疫抗艾中这两者融合和统一,实现真善美的结合,将使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我们在促进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创造越来越多的医疗奇迹的同时,在人文关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作要做,如在艾滋病的治疗护理中,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在采集和综合艾滋病个人信息以形成全社会的防艾的公共卫生信息时,对病人个人的信息必须尊重和保护其隐私权。在打击、干预引发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时,包容由高危行为产生的艾滋病人。包容不是纵容引发艾滋病的各种高危行为,而是为了从身体、心灵、精神上医治、矫正、修复病人,并以此教化感染全社会,教育警示大众。在必须把艾滋病疫情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时,不能隔离艾滋病人,隔离只会加重对他们的歧视,激起更多的怨恨、甚至仇视。我们尊重关爱他们,使他们作为正常人生活在我们中间,享受应有权利,积极对他们的病进行治疗、行为进行干预,生活进行救助,激发社会良知,让他们与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防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