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拉动将成主旋律

作者:张新法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内需正在逐步扭转多年配角的尴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健康的主要推动力
  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经初步核算,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继续着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长最高的经济增长周期。
  快速平稳的经济增长,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强劲。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在增强,外需对经济的贡献率趋于下降。
  在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这“三驾马车”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8%,提高3.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尽管创出262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但增速却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
  若从月度数据来看,内需替代外需的特征更为明显。据此展望2008年,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旋律。

  消费需求加速
  受收入增长驱动及政府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导向影响,消费增速正在加快,预计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速将达到17%。同时,财富效应加速消费结构升级,整体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大。
  虽然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居民收入状况决定了我们离大众消费阶段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消费还不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劳动者报酬的增长有望加快,政府对改善民生问题更加重视,努力扩大就业,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导向更加清晰,消费的增长潜力有望在今年进一步得到释放,财富效应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逐步增大。
  一个时期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直保持平稳态势。在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中国的消费率持续走低,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呈上升态势,表明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但进一步观察发现,自2003年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步入谷底之后,一直在稳步上行,而且最终消费的增长从2005年起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政府消费增长放缓,居民消费增长稳中加快。
  一个可能的事实是,自2003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进入结构升级阶段,整体消费的增长开始加快。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n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消费呈小幅上升趋势,也就是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以内需为主的国家就更加明显。
  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生存型消费(包括食品和衣着类)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享受型消费(包括居住类、交通通信类、文教、娱乐用品、医疗保健类、旅游等)的比重不断上升,衡量这一指标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以刚公布的gdp数据计算,中国的人均gdp在2500元美元左右,正处于这个阶段。
  中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2000~2006年间显著下降,到2006年末,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5.8%,农村下降到43%。在消费结构升级中,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居住类消费的支出比重不断上升,而食品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家庭用品、衣着的支出则保持相对稳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比上年多增加20万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提高3.1个百分点(12月份9015亿元,增长20.2%)
  特别是今年宏观经济将持续快速增长,企业利润水平保持高位,新增就业人口不断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受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稳步增长。在收入增长驱动和政府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下,居民消费增长有望达到一个新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望进一步加大。

  投资动力仍然强劲
  从宏观面看,工业化过程的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赋予了固定投资增长的客观基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环渤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等大型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以及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的即将举办,都足以使2008年的投资规模得到保证。
  从微观层面看,因为企业的利润增速远远快于资金成本的提高幅度,企业的投资热情不会减少。截至2007年11月份,整个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高达36.7%。尽管央行去年年内五次加息,但贷款利率的加权提高幅度不足15%,在绝对水平上,企业利润率也远高于资金成本。更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贷款利率对抑制投资增长影响有限。2007年尽管央行多次加息,但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企业投资资金多来源于自筹资金,对国内贷款的依赖日益下降,通过加息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
  从先行指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高速增长来看,预示着2008年的投资增速仍将保持高位。截至到2007年11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302807个,同比增加34106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40922亿元,同比增长20.1%;新开工项目211127个,同比增加2412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3584亿元,同比增长28.0%。
  另外,历史经验表明,政府换届之年一般都伴随着投资的高增长。今年地方政府将完成换届,从历史数据看,历次政府换届之后都会迎来投资的高潮。
  其实,在始于2002年的新一轮增长周期中,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年保持在20%~30%,投资率(投资/gdp)超过40%,投资名副其实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头号引擎。长远来看,保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对于又好有快发展的中国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经验表明,在一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投资率通常会上升,这与快速的工业化有关,因为总资本存量对产出和劳动力的比率会由相对较低的的起点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说,投资/gdp比率的上升本身就反映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也经历了投资/gdp比率水平较高且不断上升的过程。
  目前中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整体经济实力也日益强大,但是按人均gdp计算,中国仍然是一个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资本/劳动力比率仍然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的水平,在资本深化的道路上,中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持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也支撑了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强劲增长。2006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43.9%,不仅远远低于韩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甚至还低于菲律宾的50%。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这个速度要达到60%~70%的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还需要二十多年的时间。
  在未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城市化需求的释放不仅能够源源不断地带来旺盛的投资需求,而且会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事件之一,它的影响将不仅仅限于对工业原料和大宗商品的需求,这个过程还包括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与住房相关的投资(电力、水利、废物处理系统,以及居民住宅)。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伴随而来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汽车和住宅形成了旺盛的需求,将会使这些产业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
  当然,今年也存在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为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中央政府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会对总需求形成制约,而在总需求里,政府也将重点调控投资需求。具体的措施包括:加大节能减排的考核力度,强化对地方政府首长的责任考核,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适时调整资源品价格改革,严格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强产业政策与财政、信贷、土地、环保、投资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等等。
  但也要看到,政府对于投资不是单纯地“压”,而是着眼于“调”。从紧的货币政策、节能减排和资源品价格改革的实施,抑制的是高能耗行业的发展,而这有助于提升投资的产出效率,优化和改善投资结构。综合而言,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投资结构有望改善,投资的产出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外需贡献率会进一步趋弱
  外需下降主要源于全球经济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增长放缓。2008年伊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和资本市场下跌日益加剧,主要机构纷纷调低了全球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对于美国可能出现经济衰退和全球增长放缓的担忧与日俱增。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增速面临更大的下行风险。
  事实上,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月度出口同比增速就已逐步放缓,进口同比增速开始加快。尽管贸易顺差的绝对规模继续扩大,但顺差的增长速度也在持续放缓,尤其是第4季度,月度进口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超过25%,拉动全年进口增速比3季度末回升1.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累计贸易顺差的增速由3季度末的69.4%迅速回落到年末的47.7%,回落21.7个百分点。
  按出口地看,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下降明显,若全球经济受美国拖累出现进一步下滑,中国对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也将面临下行风险。就对美出口来说,出口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品和工业品的进口放缓所引起,目前美国的消费开支下降并不明显。但如果次贷危机在波及投资之余进一步引发个人消费开支下降,中国的对美出口下降将更为明显,因为消费品的出口占对美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全面来看,尽管2008年中国外部需求放缓的风险较大,但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总体上仍将保持强劲,这是由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自身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事实上,自2001年末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一体化,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制造业转移,出口增长强劲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不可能发生逆转。
  2008年中国的出口和贸易顺差放缓更多地体现为增速下降,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但进出口总量贸易顺差之和仍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作者为银河证券研发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