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黄很暴力”看网络“灰色文化”

来源:人民网

  面对“很黄很暴力”成为网上一大流行“奇观”,有人称是低级恶搞的变种,有人认为是又一虚拟文化怪胎。一个小女孩的直白童言,竟能掀起如此“浪潮”,到底是网络“灰色文化”太过猖狂?还是一些人“钝化”的神经被不经意触及?
  回首2006年,倡导文明办网,大兴网络文明之风轰轰烈烈,一些不文明网站、不健康论坛似乎“偃旗息鼓”。然而,阶段性“整风”并不意味着持久性功效。如今,随意打开某门户网站,“裸体美女恶搞”、“实拍卡车撞人碾死过程”等骇人标题,赫然出现在“精彩视频”中……眼看某些网站又开始以“惹火标题”、“喷血图片”刺激感观,诱人窥探。说白了,在商业网站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一些黔驴技穷的经营者,越发指望“剑走偏锋”,商业价值逾越了文明底线,道德价值似乎仅仅是“说教”。
  如今还有一种观点:有需求才有市场。这里实际也存在一种“悖论”。一方面,人人皆知色情、暴力“上不了台面”,更有害儿童的身心成长;但另一方面,猎奇心理,食色性也,情色、暴力又仿佛是潘多拉魔盒,让一些人“欲罢不能”。一面是传统道德的否定,另一面是观念开放的冲击,面对网络情色与暴力,一些人的内心实际也在经历挣扎。
  进一步来说,一些不正之风在某些网络论坛“大行其道”,本质上也是一些人心态“亚健康”、借助网络语言的“隐晦发泄”。从小众“无厘头”愚弄搞笑,到更多人跟风效仿、低俗演变……表面上,一些人获得了“超然快感”,实际却难掩对现实的不满与困惑。如果说网络游戏成瘾是未成年人逃避现实的缥缈幻境的话,网络“低俗文化”则正在成为某些涉世未深的青年娱乐他人、麻痹自己的“侵蚀剂”。现实的“循规蹈矩”与网络的“天马行空”反差过大,个别人变得越来越浮躁,甚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无论是“很黄很暴力”的本来意义,还是由此产生的“衍生恶搞”,实际都表明,虚拟世界并不纯净。一系列经验同样告诉我们,突击式整治很难一劳永逸。面对网络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愈发密不可分,更鉴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被列入十七大报告,尽快构建、逐步完善一整套针对网络文明、治安管理、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已是大势所趋。正如人不可能脱离现实,虚拟世界也不可能成为“三不管”地带!
  面对约束与管理,一些人喜欢拿个性、权利说事。殊不知,个性的张扬必须以公认的道德与价值观为底线,主张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勿以恶小而为之,个人对事物对错的判断、积极或消极的应对、效仿或抵制的抉择,很可能成为“蝴蝶效应”的起始。低俗发泄不仅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可能反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面对网络“低俗文化”,理智清醒的人没有理由“随波逐流”。面对某些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困惑,社会也没有理由“袖手旁观”。积极疏导、解决矛盾,本就是构建和谐、权益维护的应有之义。虚拟与现实,需要的是相辅相成,绝不是互为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