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普事业

作者:陈敬全

市政府自3月1日起实施新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规定》对于原有的奖励规定做了奖项设置、评奖条件、评奖程序等多方面的修改,特别指出了科普工作、科技管理、决策等软科学成果也可参与评奖。
科技奖终于向科普工作敞开了大门,然而,科普事业要振兴和繁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普工作倍受轻视,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个中原因多多,出乎意料,科普工作受到的阻力大部分却来自科技工作者本身。在不少科技工作者中,歧视科普的思想流行,在他们看来,搞科普是“不务正业”,搞这一行当的,要么是功成名就的老人,要么是在研究上混不出名堂的平庸之辈,与科研论文相比,科普文章实在算不上是高雅之作。尽管科技工作者自己写科普作品是最受推崇的,然而能走出激烈竞争的科研“象牙塔”安下心来做科普的毕竟是少数。
为数不多的科技工作者,纵然有热心肠,但做起科普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心应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与科学时报社曾共同策划出版《院士科普书系》,一些院士参与到该书系的写作中去。时隔多年,该书系总算艰难问世,然而反响平平。书系的策划者之一、《科学时报》社社长罗荣兴道出了苦衷:院士们科普写作的达标率只有三成。说白了,大部分院士都不会写科普读物。事实上,深入地研究科学问题取得突破是艰难的,但要把研究成果“浅出”地说给公众听,让他们搞懂弄明白,或许更难一些。从某种意义上说,写科普书比写学术专著还困难。
科普工作要有起色,看来重要的是要解决科技工作者不想做科普和不会做科普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美的科技工作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搞科普,为读者写科普文章,是欧美许多科技工作者保持的优良传统。他们认为,科学普及是科学工作者的一项“正业”,是科研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美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科学家为什么应该普及科学》一文所说的:“科学,它不仅是专业人员所讨论的科学,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学。如果科学家不来完成科学普及的工作,谁来完成呢?”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使公众理解和接受科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工作者的双肩上同时负有两个重任,一个是探索和揭开科学的奥秘,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任务是把科学告诉公众。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科普名著,如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法布里的《昆虫的世界》、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以及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其巧妙的构思、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千百万读者,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值得我们借鉴的是,欧美一些国家采取有效激励手段,对科普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机构和著名科技团体光是为科普方面有贡献的人士设立的奖项就名目繁多,其中令人向往的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公共服务奖、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科普奖;英国皇家学会的法拉第奖、英国科学促进会的“青年科学创作者奖”,等等。
今天,科学的发展已进入了所谓的“大科学时代”,为科学而科学的“纯科学”时代一去不复返。科学事业因其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受到了社会和公众的格外关注。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关心自己的科研能否取得成果,更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为社会公众所理解、所承认、所支持,这就必须树立起普及科学和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学习和掌握进行科普工作的本领。市政府适时地出台新的科技奖励规定,是顺应时代潮流有觉悟的表现,也是为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科普事业的所做的努力。科普工作将与科研工作、科技管理工作携手共登科技奖励的大雅之堂,赢得它光荣的地位,这将鼓舞和吸引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普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