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洪水已由被动抵御转向主动管理

来源: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今年入夏,淮河流域遭遇了53年来最大的一场洪水,淮河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造成沿淮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80万公顷,成灾52万公顷,受灾1746万人。7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一起来到安徽阜阳,看望受灾群众,部署下一步抗洪救灾工作。这场历史罕见的淮河大水是怎么发生的呢?

  淮河遭遇洪水,灾区从容应对
  6月29日,淮河上游出现强降雨,并迅速扩大到安徽北部。降雨区域以淮河干流为中线来回摆动,反复袭击淮河流域,至7月9日才基本结束。淮河中上游降雨量普遍达到3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400至500毫米。而这些地区多数年平均降雨量仅900毫米左右。受上游来水及区域降雨影响,淮河干支流水位迅速上涨,安徽境内淮河全线超警戒水位,在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淮河王家坝闸,6月30日水位为20点51米,7月3日19时36分,水位猛增到27点50米,突破警戒水位,仅三天时间就上涨近七米,7月10日10时,王家坝水位突破29点3米,达到保证水位,这也是王家坝建库以来所调整到的最高保证水位,安徽淮河全线超警戒水位,7月4日,安徽省启动防讯抗旱应急预案iv(4)级响应,7月5日,启动ⅲ(3)级响应,7月9日20时,启动ⅱ级响应,7月10日安徽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11日12时启动防汛应急预案i级响应,将响应级别提到最高级。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淮河就水患频频,一直就有“古来乱河”、“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称。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的大别山区,流经安徽、江苏,最终从洪泽湖分出四条水道入海,由于安徽境内的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流速缓慢,所以极易成灾。防汛部门负责人告诉我们说,实际上就在此次洪灾之前,淮河中上游水量并不大,有些地方甚至还在组织抗旱,但就是这样一场大暴雨,让洪灾不期而至。那现在灾区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深入抗洪一线进行了调查。
  7月13日,记者赶到了安徽。在怀远县,从这些浸泡在水中的树木和建筑物可以看出,水位比平时上涨了最少有一两米,上百幢房屋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孤岛,居民们划着小船,把家里的物品一趟趟运到安全地带。居民们说,现在的河道比平时宽了有三四倍,最宽的地方甚至有五、六千米宽。在凤台县,记者却发现,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河边,有人还在河边乘着凉,甩起了扑克,显得十分轻松。
  安徽省凤台县居民:“没问题,现在国家政府部门特别关心。”
  这个村子名叫余台村,由于位于蓄洪区里,村庄四周全被洪水包围,现在已变成了小岛。村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被称做庄台,也就是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的集中居住区,虽然眼前就是滔滔洪水,但村民们显得十分平静,现在这里安置着1000多人。
  安徽省颖上县润河镇余台村村民:“我们一辈子没照过相,大水现在还照上相了,我可是丑死了。”
  村民们说,到现在为止,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十分明显影响。在另一个蓄洪区,蒙洼蓄洪区,记者的同事甚至拍到了这样的场景,一位老人拉着二胡,和邻居们开起了小型音乐会。
  老人:“在过去蓄洪的时候,头三天就封闭了,思想安定了。”
  我的同事告诉我说,去安徽之前,他听说这次是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以为灾区的条件会十分艰苦,可到了灾区后,看到的情景却比想象的好得多。温家宝总理在走访安徽蒙洼蓄洪区的时候也做出了承诺,国家将按照最高标准,对淮河行蓄洪区的老百姓给予补偿。现在灾区百姓生活基本有保障,情绪稳定,不过,就在过去的十几天里,他们也曾多次遭遇惊心动魄的险情。
  7月10日晚,安徽阜南县淮河大堤突然出现管涌险情,武警安徽省总队150多名官兵立即紧急赶到现场,在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填筑沙石,围堵管涌,附近的群众也赶来增援,经过六个小时的奋战,最终控制住了险情。
  大堤防护人员:“如果部队不及时赶到救援的话,我们的大堤有可能不保,我们一万四千多人和八千多亩地就有可能遭殃,后果不堪设想,要是没有部队就完了。”
  从洪灾袭来到现在,始终有这样召之能来,来则能战的队伍守卫在大堤上。从六月底到现在,当地武警、驻军出动上万人次,投入到抗洪一线,面对滔滔洪水,当地群众积极地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战斗中。7月10日,在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后,安徽全省就有近20多万人奋战在防讯抗洪第一线,日夜巡堤查险,最多时达到了近30万人。在许多乡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妇女们也自发组织起来,在怀远县采访期间,记者来到了荆山湖水库,这里的堤坝4年前重新修过,这次是第一次经历特大洪水,一听说是抗洪,这几十名妇女主动来到了大堤上。
  安徽省荆山湖库区护堤人员:“为了我们荆山湖抗险救灾,到这儿来防汛,我们找郢乡的人,这些女同志象小老虎 不比男的差。”
  在淮河两岸,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这样兢兢业业的护堤人员,遇到紧急情况时,常常连饭也吃不上,劳累一天后,他们唯一休息的地方就只能是这里。六月末到现在,抗洪人员共处置险情上百起,紧急转移安置49万人,在防汛过程中,没有一人伤亡。

  灾民生活有保障,蓄洪区显神威
  面对淮河50年不遇的大洪水,安徽沿淮行蓄洪区的老百姓,除了心疼自己的庄稼外,更多的是平静。事实上,在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洪水后,安徽就已经对沿淮水利工程进行了加固和重建,并对行蓄洪区内居民实施了移民搬迁,形成了一个包括水库、分洪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天然湖泊在内,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如今,依靠这些看的见的工程,把淮河大水挡住了,而另外一个看不见的减灾救助体系,更让灾民们感觉到,他们的日子要比以前好过多了。
  7月12日夜里,记者来到了安徽颖上县建颖乡,在乡里的中心学校里,住着一百多名受灾群众,由于家里的房子被淹,他们暂时住在学生宿舍里。
  安徽省颖上县建颖乡受灾群众:“有米面油,这不就够了么。”
  村民们说,由于洪水来得太突然,家里的东西都来不及拿出来,乡里为每人免费发放20斤米,20斤面,一桶油,一套炊具,甚至连蜂窝煤都给备齐了。
  安徽省颖上县建颖乡受灾群众:“都给吃的,吃饱等着呢。”
  在黄桥镇,由于洪水太大,竟然连一块没水的空地都找不到,救灾帐篷只好搭在了马路上。当地公安部门安排专人值勤,防止出现意外。在这位值勤民警的笔记本上,记者发现了这样的会议纪要。
  执勤民警:“一户要发一张明白纸,要求防疫,群众有饭吃,有炉子,锅,有青菜,米面,油,要保证正常生活秩序,有衣服穿,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救灾,一户发个明白纸……”
  在润河镇余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他们告诉记者,自从蓄洪后,他们立刻开始入户调查,为将来的救灾提供一手资料。
  安徽省颖上县润河镇工作人员:“统计这个原有人口、现在人口,鸡什么的牲畜,以后增加什么内容再统计。”
  镇里工作人员说,自从蓄洪后他们也住进了村里,晚上就在这打个地铺,吃饭和村民们在一起,就在记者去的这天,他们开通了轮渡,每天负责接送村民们。
  润河镇党委副书记余淦:“免费接送村民们。”
  这些是余台村村民余有联饲养的长毛兔,老余是养殖大户,蓄洪区进水时,是村委会帮忙才抢运出这些种兔。但是老余眼下又碰到了新问题。
  颖上县余台村村民余有联:“没有电,兔子三天没吃了。”
  当地负责人表示,对老余提的问题,他们其实已经在着手解决,尽早为村民早日恢复生产创造条件。
  颖上县润河镇党委书记姜之纪表示要尽快送电。
  这些灾民多数都居住在淮河两岸的行蓄洪区里。而在这次抗洪中,行蓄洪区这个词也经常被提到。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其实行蓄洪区实际上包含了行洪区和蓄洪区两个词,所谓行洪区就是平时闲置的河道,蓄洪区就是河流边的洼地。当洪水来势凶猛时,可以把堤坝打开,让洪水暂时通过行洪河道,进入蓄洪区,等洪水退下去了,再将蓄洪区的水排回到河道里。这场大洪水中,安徽省到目前为止,已经启用了8个蓄洪区,那它们在抗洪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2007年7月10日中午12点,淮河王家坝闸水位达到29.46米,超过保证水位0.16米,12点28分,王家坝闸提起闸门,开始向蒙洼蓄洪区分洪。
  蒙洼蓄洪区建立于1953年,是千里淮河第一座蓄洪库。建成以来,已先后14次蓄滞洪水,区内15万人口,耕地面积18万亩。这一次,蒙洼又对着汹涌的淮河敞开了自己的胸怀。
  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表示要上下游兼顾。
  蒙洼蓄洪区的运用,有效降低了王家坝本站水位0.1米至0.2米。11日上午9点,在蒙洼蓄洪区启用后,安徽又启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行洪区,上午11时,启用南润段行洪区,下午15点,启用邱家湖、姜唐湖行洪区,一天之内四个行蓄洪区被启用,7月12日,又启用了石姚湾行洪区。加上先前启用的河南老王坡滞洪区,8个行蓄洪区的连续、果断使用,极大地缓解了上下游压力。在淮河重点防护地段怀远县采访时,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虽然是50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但淮河怀远段水位却比他们原来预估的低了近一米。
  安徽省怀远县县政协副主席水利局副局长陈高中对记者说,要体现水利工程调配的作用。
  业内人士说,如果不及时果断启用行蓄洪区,王家坝水位将会上升到29.8米,超出保证水位近50公分,损失将会更大。预期目标实现后,12日和13日下午3点,在蓄洪区还没有蓄满的情况下,王家坝和姜塘湖相继停止行洪。
  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效武:“第一个是分洪的目的达到了,正阳关水位的控制的目的也达到了,第二个呢,还留出一部分库容,有可能下一步我们还要使用,如果将来还有第三次洪峰到来的时候,还是需要使用,也有使用的可能。”

  管理洪水初见成效
  通过对蓄洪区的调配,我们看到,只要科学有效地进行调控、调度,我们就有办法驯服狂暴的洪水,把灾害损失降得更低。事实上,早在这场洪水到来之前,安徽省就已经请上游的河南尽可能运用上游水库拦蓄洪水,与此同时,安徽省从6月下旬开始,调度淮河中下游干支流上的控制闸开闸泄水,减少水量,为7月发生的洪水腾出空间。这一系列组合拳,将一场天灾变成了一场管理洪水的行动。
  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效武:“应该讲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近期治淮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二点呢,就是科学调度,实施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张效武告诉记者,1991年,淮河也遭遇了洪灾,从那以后,国家加大了对淮河整治的投入力度,特别是2003年以后,步伐进一步加快,16年来,已累计投入220亿,用于重点工程建设、设立蓄洪区。
  除了那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之外,完善的预报、监测体系也在历次抗洪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个办公室既可以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直接联系,又可以随时掌握安徽境内所有的水文情况。任借这套体系,在6月24号,强降雨来临之前,部分地区还处于干旱时,安徽却开始开闸放水。
  从6月24日开始,蚌埠闸提起来以后,我们就一直没有关了。到这次洪水,就是这一次的洪水到来的时候,蚌埠闸在那时候已经下泄了十几亿立方米的洪水。
  事实证明,到洪水袭来时,这些预报、监测体系发挥着和大型水利工程同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水利工程的投入产出比是一比三,而在洪水多发地区,这个投入产出比更高。
  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效武:“如果没有经过投入这么多的工程建设,这么多建立起来这样的工程体系,我们将要多损失400多亿。”
  张效武说,传统的防洪观念还是依靠工程来挡水,而如今,随着国家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防洪正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目前在此次洪灾中,安徽省先后启用过7个行蓄洪区,转移人口比1991年少49万人,极大地降低了受灾成本。
  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效武:“那现在呢,我们该给它让道的时候,我们要让道,就是人跟水,人水的关系,渐渐的确实是走向了这么一种,和谐的一种关系。像人水和谐,现在03年大水以后,我们把八万湖三十万人迁出行蓄洪区,这也是一种人水和谐,从这个人水之间的相互的抗御到人水之间的相互和谐。”

  半小时观察:从被动抵御到主动管理
  自然界的灾难我们现在还无法控制的了,但我们可以想办法降低灾难造成的损失,甚至把灾难转化为资源。这次淮河大水在水位、流量都超过1991年和2003年的情况下,到目前为止,安徽省的淮河重要堤防没有发生重大险情,没有一座水库垮坝,没有发生人员大规模转移,也没有一个人在防汛过程中死于洪水。我们这里有一组数据,目前安徽启用了8个行蓄洪区,比1991年少6个、比2003年少1个,淹没耕地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122.6万亩和33.8万亩,涉及人口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60.2万人和9.8万人,转移人口分别比1991、2003年减少49.5万人和21.3万人。
  这些数据虽然枯燥,但都关系到每个沿淮居民的切身利益,这些数字每降低一点,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保住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几千年前,大禹的经验告诉我们,治理洪水堵截不如疏导,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把这条简单的经验忘记了,与水争地,与河争地,到头来反而遭受更大的损失。
  今年除了淮河,还有很多地方也都在面对无情的洪水,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幸运。如果我们都能像沿淮地区这样真正认识到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从被动抵御变成主动管理,我们面对天灾也就会越来越从容不迫。
  这两天,淮河上游地区又降下暴雨,淮河将出现第三次洪峰,沿淮防洪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我们也祝愿所有的灾民能够安然度过这场洪灾,早日重返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