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青霉素

“岁首鸣号角,岁尾闻捷报。九州创新大业,最盼是良药。”中科院副院长陈竺院士以一首《水调歌头》来表达他对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抗糖尿病新药研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喜悦之情。
糖尿病会严重危害人类(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全球患者高达1.5亿。引发糖尿病的,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促使血糖升高。虽然可以注射胰岛素来治疗,但注射不方便,而且有低血糖等副作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暨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研究员王明伟领衔的团队,经过三、四年艰辛研究,筛选药物七万余次,终于确认一种叫做“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boc5的化合物,能治疗ⅱ型糖尿病(90%以上糖尿病患者均为ⅱ型),且口服有效,无低血糖等副作用。这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的重大成果,被国际权威专家赞誉为“不仅将使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且将成为以口服非肽类小分子模拟肽类激素作用的纪元”。
有趣的是,他们的关键发现是无意之中获得的。就在他们历尽坎坷、几乎绝望的时候,2005年春节前,一位研究人员将2.2克boc5溶解到15毫升的溶液中,并随意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然后便外出10余天。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回来一看,她惊呆了:化合物的活性显著增强。一个突破性发现的曙光照亮了大地。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发现青霉素的奇妙历史。1928年秋天的一个早上,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a. fleming)照例去看他心爱的培养细菌的器皿。突然,他看到几天前无意中未加盖的平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死亡了,只留下一串串小小的空圈,空圈周围长着一簇簇绿色的霉菌。他立即着手培养,并很快确定这种具有强大灭菌能力的霉菌是青霉菌,还初步提取出青霉菌的产物——青霉素。
然而,当他带着好不容易提取出来的一点点青霉素结晶,请求一些名医在临床上试用时,却连连遭到拒绝。直到二战爆发,急需高效抗菌药物,被打入冷宫的青霉素才重见天日。病理学家弗洛里(h.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e. chain)通力合作,解决了青霉素的提纯和浓缩问题,还用几十种病原菌进行了试管试验和动物实验,再次充分肯定了青霉素对多种病原菌的巨大杀伤力。即便如此,英国药厂还是借口战时困难不愿生产。不得已,只好远渡重洋到美国求援。1944年,英美联军的诺曼第登陆之战使青霉素大放异彩。一个抗菌素的时代终于到来。
这段真实的历史,让我浮想联翩。也许可以说,目前王明伟团队的状况大致相当于弗莱明发现并初步提取青霉素,离最后成功尚有较长距离。当然,现在总体条件优越,不可能出现像青霉素一度被冷落那样的情况。不过,何时有弗洛里、钱恩式人物参与,何时得到药厂的支持,难说。据报道,已有超过10家跨国医药公司伸出橄榄枝,可我们自己的公司呢?为此,陈竺院士热情呼吁我国制药企业积极参与。但愿“产学研”三结合能为标志性的抗糖尿病新药精彩亮相提供最好的平台。
作者:沈铭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