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马克斯·韦伯

不知为什么,最近我会常常想起百年前德国学界的一个风云人物:马克斯。韦伯(1864-1920)。韦伯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经典。他独具慧眼,锐利地指出:宗教改革逐步形成的新教伦理是催生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极为形象地写道,新教伦理使新教徒“走出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大门‘呯’地关上,大步跨入生活的集市,开始把自己的规矩条理渗透到生活的常规之中”。新教认为,不能只是关在教堂里诵经颂文,祈祷上帝,而要走出教堂,用辛勤的劳动、努力的工作来表达对上帝的虔敬,增添上帝的荣耀。甚至可以大把大把地赚钱。上帝给了你赚钱的机会,为什么不听从上帝的旨意呢?新教还认为,研究自然界,可以更好地认识上帝创造的这一“杰作”,从而更加信奉上帝,为上帝增光添彩。“我借解剖跳蚤,向你证明神的存在。”这样,新教便以上帝的名义为科学研究争得了合法地位。
1919年,也就是韦伯逝世前一年,发表了《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两篇著名的讲演。在这两篇讲演中,他进一步拓展了新教伦理对职业的分析,着重阐发了从事一项职业的种种复杂情况和道德要求。他强调“发自内心地献身于学科”,“全心服膺他的学科要求”,努力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头脑的清明”。
此后,韦伯的信奉者和承继者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 k. merton)不仅依据韦伯有关新教伦理的理论,具体研究了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而且提出了著名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概念,作为科学家的行为规范。默顿概括了4条,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普遍性有两个含义:1.科学的标准是客观的,并不取决于倡导者的个人属性或社会属性;2.科学向任何有才能的人敲开大门。公有性或社团性意味着科学发现是社会协作的产物,是人类的公有财产。无私利性表明从事科学活动的最高目标是推进知识的发展而不是个人利益,科学家要远离欺骗,接受同行和实践的检验。有条理的怀疑强调不偏不倚的调查研究,时刻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不盲目崇拜权威。默顿的4条规范,曾受到诸多批评,例如认为它过于理想化,不符合科学家的实际行为状况;或者不够完整,应该增加创新性、谦逊等内容。但学术界普遍承认,默顿规范很好地概括了科学的内在精神和要求。
如果我们认同韦伯和默顿的科学道德思想,那么不妨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发自内心地献身于学科”、“全心服膺学科要求”?或者,是否诚实,远离欺骗,接受同行和实践的检验?倘能作这样的自省,科学道德水准肯定会高。遗憾的是一些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科学道德意识已然淡漠,只要达到目的怎么干都行。因此,要端正学风,加强科学道德建设,除了要有一套监督惩处机制外,还是要讲教育、讲自律。孔老夫子昔日三省吾身。常人自然达不到也不必要这样高的境界,但一日一省或一周一省、一月一省还是需要的,也是可能的。
作者:沈铭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