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请求被人超越”——有感于冥王星“出局”

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决议,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后(1930年)发现的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从此,被写入世界各地中小学教科书的“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我们是太阳系的一员。在茫茫宇宙中,太阳系是我们认识得最早也最多最清楚的。1609年,当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对着苍穹,观察到木星的卫星,月亮的表面的时候,是何等的惊喜若狂,以致一些神父诅咒望远镜是“魔鬼的眼睛”。这是人类认识天体的一大进步。1846年,当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在预测的位置上终于发现海王星的时候,全世界科学界为之欢呼雀跃。是啊,根据牛顿力学便能准确预测未知天体的位置,而且真的找到了它,岂不是科学的一大奇迹?1930年,当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时,科学界也很高兴,以为是为太阳系的行星发现划上了完满的句号。
如今,探测器已经登上火星。太阳系的行星(相对而言)离我们那么近,体积又那么大,怎么可能连有几颗也弄不清楚呢?这就有点像连人体有多少器官、几根骨头都弄不清一样,岂不可笑?然而,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如果说“齐娜”之前的一些太阳系天体发现尚不足以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构成足够威胁的话,那么,2005年7月,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公布的昵称为“齐娜”的天体,就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齐娜”象冥王星一样,围绕太阳作扁平的周期运动,它的体积甚至比冥王星更大!冥王星直径为2200公里,“齐娜”为2400公里,超出200公里。冥王星能跻身行星之列,为什么“齐娜”不行呢?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是扩大行星的队伍呢,还是让冥王星“出局”?当然,结果已大白于天下。
我最近读韦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的演讲中,有如下一段极为精彩的话:
“每一位科学家都知道,一个人取得的成就,在10年、20年或50年内就会过时。这就是科学的命运,当然,也是科学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每一次科学的‘完成’都意味着新的问题,科学请求被人超越,请求相形见拙。任何希望投身于科学的人,都必须面对这一事实。”
1919年,距今80多年,一位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太了不起了。冥王星的“出局”,再一次证明了韦伯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的命运,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和魅力。
不过,我真有点怀疑,是否真的“每一位科学家都知道”科学的这种命运和意义?我们看到太多与此背离乃至完全对立的事例。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的成果“过时”、“被人超越”?稍微提出点不同看法,就火冒三丈,加以压制。至于把现有的科学结论奉为“绝对真理”,盲目崇拜,甚至连老师的意见也唯唯诺诺,那就更普遍了。但愿冥王星的“出局”能促使我们改变这种不利于创新的状况。
作者:沈铭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