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魅力永恒

  125前的3月14日,德国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3岁才会说话,并不被老师看好,大学毕业后即失业的小伙子,却在他26岁的时候(1905年),创造了科学史上前无古人,(可能)后无来者的奇迹。在这一年,这个默默无闻的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三级技术员,接连发表4篇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分别提出了:验证原子存在的方法、光量子假设、狭义相对论,以及质能关系式:e=mc2(质量乘光速的平方)。其中每一项都足以彪炳史册,特别是他创立的相对论,是现代科学革命的重要标志,被公认为划时代的科学成就。

  近一百年来,爱因斯坦的奇迹始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魅力一直未减。这可能也是一个奇迹。

  在我看来,爱翁最大的魅力莫过于他那罕见的独创性。他在年近70回顾其科学生涯的《自述》中公开声称,他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怪人”。他还多次承认,启发他创建相对论的,是休谟和马赫的怀疑论。请想想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牛顿力学经受了二百多年的考验,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上帝说:让牛顿来吧,于是一切重现光明。”蒲柏的这一著名诗句,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牛顿上帝式的崇拜。在这样的氛围中,要突破牛顿力学的框架真是比攀登珠穆朗玛峰还难。不过,牛顿假设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并没有经验根据,而一些观察和实验事实,用牛顿力学又解释不了。这时,爱因斯坦石破天惊地“冒”了出来,他用相对论破除了人们对牛顿力学的迷信。“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能拥抱整个世界”;“科学研究要有内心的自由和外部的自由”,这些都是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真知灼见。

  爱翁的魅力还表现在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上。长期以来,科学家被认为是只知同瓶瓶罐罐打交道的象牙塔中人,甚至“外星人”,他们并不肩负任何社会责任。科学家一旦关心他们成果的应用,会被讥为“脱下科学家的帽子”,不务正业。爱因斯坦敏锐地洞察到,再也不能持这种传统立场了,他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在埋首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能忘记用科学为人类造福。二战期间,他又呼吁科学家“要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不要为法西斯效劳。战后,他更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为世界和平奔走呼号。面对威胁,他掷地有声地表示:宁愿做一个管子工,也决不同好战的右翼势力合作。罕见的独创性,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魅力的将永远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