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琼斯其人

吉姆·琼斯原是美国一名基督教牧师。他1931年出生在印第安纳波利斯附近一个只有900多居民的小镇林恩。父亲詹姆斯·琼斯在铁路上工作,曾是当地三k党骨干分子。但是父亲身体不好,很早去世,留下母亲莉娜塔带着孩子,孤儿寡母地艰苦度日。
  母子俩住在一间只有薄薄一层锡制顶棚的小屋里。母亲工作时有时无,经常一清早就赶去20英里外的工厂打短工。孩子只好托付邻居照管。贫穷加没文化常使农村妇女笃信宗教,甚或迷信。吉姆·琼斯的母亲就坚信灵魂转世,常给儿子讲述自己“前世”的故事。她还说自己做姑娘时,有一次梦见了吉姆的外婆,外婆不顾她连婆家都没有,就预言她将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他将纠正世间不平之事。
  吉姆·琼斯与他母亲感情深厚,但对父亲不以为然。长大后,他称父亲是“卑鄙的种族主义乡巴佬”;虽深爱母亲,却声称她是印第安人。
  邻居马特尔·肯尼迪是个极其狂热的基督教徒,并且对《圣经》特别感兴趣。吉姆·琼斯小时候深受这位邻居的影响,不但按时上教堂而且也被《圣经》故事深深吸引。
  吉姆·琼斯从小向往做牧师,向往发表演说。和小朋友们做游戏时他总喜欢扮牧师,站在那儿向大家吟诵些什么。据说他七八岁就能聚拢十来个小伙伴,向他们发表演说,给他们制定纪律,让他们按他的意图行事,有时甚至用木条抽打他们。他还常向他们描述不听牧师劝告而犯了罪的人将来在地狱中遭受烈火焚烧有多么多么的可怕。
  1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把伙伴们带进一间库房,打开一个小盒子,盒子里装着一只死耗子!他点燃蜡烛,为那耗子祈祷,举行葬礼。邻居们回忆说,他喜欢小动物,并且总有许多小动物,走到哪儿都带着它们。
  上中学以后,吉姆·琼斯对宗教的兴趣越来越浓,但他并不是学生领袖。他很聪明,总有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同学们都承认他挺出色。
  学校附近有所黑人教堂。14岁那年,一心向往布道的吉姆·琼斯,在这里找到了第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一位老黑人回忆说,他嗓音柔和、美妙,他似乎总是面带微笑地对人说:“叫我吉姆好了。”
  1949年,吉姆·琼斯进入印第安纳大学。据说他用了十年时间,断断续续地听课,才最终获得学士学位。他去一所医院打工,遇到护士马瑟琳·鲍德温。她也是一位狂热的教徒。他们很快相爱,并且结婚。
  吉姆·琼斯婚后不久开始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卫理公会教堂供职。他热心帮助穷人,并反对种族歧视,结果却招致教会内部一些顽固保守派的排斥。于是,琼斯决心要建立自己的教堂,一所真正自由、平等的教堂,一所黑人也可以进入的教堂。为此,他挨门挨户的募捐,并兜售小动物。一只小猴子卖29美元。而顽固保守派们则大倒其乱,甚至弄翻他的自行车,扎破他的车轮胎。
  1953年,22岁的琼斯终于在北新泽西街建起了一座小教堂,取名“国民公共教堂”,自任牧师。据说去这所教堂的尽是些贫穷无助的可怜人,譬如一些“又肥又丑的,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亲人的老太婆。他大老远走过去又抱又吻,就像是他真的爱她们似的”。
  他的教堂随时为饥饿的人提供食物,帮助失业的人寻找工作。对于有病的人,琼斯所能提供的就是信仰疗法。教堂中的活动不分种族,黑人白人同席共座。
  琼斯和马瑟琳自己有一个孩子,又陆续收养了8个不同种族的孩子,其中不单有黑人,甚至还有朝鲜人。后来,他的朝鲜族孩子在车祸中死了,他竟找不到一位白人殡仪员来为她下葬。这使他更加仇恨种族主义偏见。
  他的反种族主义行为给他的教堂招徕厄运。他受到当地种族主义势力和教会顽固保守派们的敌视,迫使他的教堂几次搬家。但是,他同时也开始拥有许多忠实的追随者。1960年,当他的教堂搬到北特拉华时,他第一次使用了“人民圣殿”这两个词,教堂全称“人民圣殿纯福音教堂”。吉姆·琼斯站在讲坛上一板一眼地宣布:“爱就是福音书的真谛,是唯一的真谛。”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反动、社会问题严重。这只要稍稍回顾一下就足以了:首先是麦卡锡主义和朝鲜战争,随后是种族主义和种族隔离,因种族隔离而引起的1957年小石城事件和由小石城事件而掀起高潮的黑人民权运动,接下来还有越南战争。这正为吉姆·琼斯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也给他的早期活动赋予了不少进步色彩。不怪有那么多人轻易投到他的麾下,并进而被他的“超人力量”“感化”得心醉神迷。